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及电子设备,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包括电池检测电路、控制电路、单节电池充电电路、双节电池充电电路以及具有至少两个电池装入位的电池电路,电池检测电路分别与电池电路的输出端、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单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入端、双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单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出端和双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出端均与电池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可解决由于现有的电子设备内置的充电集成电路只能单独针对单节电池或双节电池进行充电,而导致用户使用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公开号:CN214337605U
申请号:CN202120160693.6U
申请日:2021-01-20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丁观平
申请人:Shenzhen Haipai Technology Co ltd;
IPC主号:H02J7-00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电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及电子设备。
[n0002] 与传统的电子设备相比,现有的双节电池供电的电子设备已经可以兼容单节电池或双节电池使用,但目前的双节电池供电的电子设备只含有专门针对单节电池或专门针对双节电池的充电集成电路,例如,内置单节电池充电集成电路的电子设备无法在设备中放置双节电池的情况下进行充电,同样的,内置双节电池充电集成电路的电子设备也无法在设备中放置单节电池的情况下充电,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而且如果电子设备内置的充电集成电路的充电模式与放置于设备中的电池节数不匹配,充电时可能会导致电子设备的损坏,因此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n0003]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旨在解决由于现有的电子设备内置的充电集成电路只能单独针对单节电池或双节电池进行充电,而导致用户使用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n0004]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n0005] 一种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包括电池检测电路、控制电路、单节电池充电电路、双节电池充电电路以及具有至少两个电池装入位的电池电路;其中,
[n0006] 所述电池检测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出端、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且所述电池检测电路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电池电路中含有单节电池时,输出第一检测信号至所述控制电路,以及当检测到所述电池电路中含有双节电池时,输出第二检测信号至所述控制电路;
[n0007] 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且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当接收到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时,输出第一充电信号至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以及当接收到所述第二检测信号时,输出第二充电信号至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
[n0008] 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且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用于当接收到所述第一充电信号时,对所述电池电路进行充电;
[n0009] 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且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用于当接收到所述第二充电信号时,对所述电池电路进行充电。
[n0010]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检测电路包括第一检测电路和第二检测电路,所述第一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二检测电路包括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
[n0011] 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n0012] 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n0013] 进一步地,所述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还包括单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和/或双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其中,
[n0014] 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所述单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n0015] 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所述双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n0016] 进一步地,所述单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包括第一场效应管,所述双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包括第二场效应管;其中,
[n0017] 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n0018] 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n0019] 进一步地,所述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还包括充电接口和充电检测电路;其中,
[n0020] 所述充电接口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充电检测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n0021] 所述充电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且所述充电检测电路用于当检测到所述充电接口的输出电压超过预设电压阈值时,输出充电开启信号至所述控制电路,以使所述控制电路输出所述第一充电信号至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或者输出所述第二充电信号至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
[n0022]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检测电路包括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接口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n0023] 进一步地,所述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还包括单节电池充电开关和/或双节电池充电开关,其中,
[n0024] 所述充电接口的输出端通过所述单节电池充电开关与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单节电池充电开关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且所述单节电池充电开关用于当接收到所述控制电路发送的所述第一充电信号时,由断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
[n0025] 所述充电接口的输出端通过所述双节电池充电开关与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双节电池充电开关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且所述双节电池充电开关用于当接收到所述控制电路发送的所述第二充电信号时,由断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
[n0026] 进一步地,所述单节电池充电开关包括第三场效应管和第四场效应管,所述双节电池充电开关包括第五场效应管和第六场效应管;其中,
[n0027] 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充电接口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n0028] 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充电接口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n0029] 进一步地,所述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还包括低压线性稳压器,所述低压线性稳压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低压线性稳压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低压线性稳压器的接地端接地。
[n0030]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前述的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
[n003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n0032]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通过在充电电路中设置电池检测电路来检测电池电路中的电池数量,并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电路,使得控制电路可根据检测结果控制与电池节数相对应的单节电池充电电路或双节电池充电电路来对电池电路中的单节电池或双节电池进行充电,实现了电池充电模式的自动切换,从而不仅方便了用户的使用,避免了由于电子设备内置的充电集成电路的充电模式与放置于设备中的电池节数不匹配而导致的安全问题,提高了电子设备的智能化程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n003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n0034]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n0035]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n0036]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n0037] 附图标记说明:
[n0038] 1-电池检测电路,101-第一检测电路,102-第二检测电路,R58-第一电阻,R54-第二电阻,R24-第三电阻,R29-第四电阻,2-控制电路,3-单节电池充电电路,4-双节电池充电电路,5-电池电路,51-第一电池装入位,52-第二电池装入位,6-单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Q8-第一场效应管,7-双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Q12-第二场效应管,8-充电接口,9-充电检测电路,R8-第五电阻,R7-第六电阻,10-单节电池充电开关,Q16A-第三场效应管,Q16B-第四场效应管,11-双节电池充电开关,Q1A-第五场效应管,Q1B-第六场效应管,12-低压线性稳压器。
[n0039]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n004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n0041]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包括电池检测电路1、控制电路2、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以及具有至少两个电池装入位的电池电路5;其中,电池检测电路1分别与电池电路5的输出端、控制电路2的输入端电连接;且电池检测电路1用于当检测到电池电路5中含有单节电池时,输出第一检测信号至控制电路2,以及当检测到电池电路5中含有双节电池时,输出第二检测信号至控制电路2;控制电路2的输出端分别与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的输入端、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的输入端电连接;且控制电路2用于当接收到第一检测信号时,输出第一充电信号至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以及当接收到第二检测信号时,输出第二充电信号至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的输出端与电池电路5的输入端电连接,且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用于当接收到第一充电信号时,对电池电路5进行充电;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的输出端与电池电路5的输入端电连接,且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用于当接收到第二充电信号时,对电池电路5进行充电。具体地,电池电路5包括第一电池装入位51和第二电池装入位52,第一电池装入位51的负极接地,第一电池装入位51的正极与第二电池装入位52的负极电连接,电池检测电路1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一电池装入位51的正极和第二电池装入位52的正极电连接,电池检测电路1的输出端与控制电路2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电路2的输出端分别与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的输入端、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的输入端电连接,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的输出端与第一电池装入位51的正极电连接,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的输出端与第二电池装入位52的正极电连接;其中,当仅有第一电池装入位51含有电池时,可认为电池电路5中含有单节电池,而当第一电池装入位51和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均含有电池时,则可认为电池电路5中含有双节电池。
[n0042] 在本实施例中,当电池检测电路1检测到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含有电池且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不含电池时,电池检测电路1输出第一检测信号至控制电路2,当控制电路2接收到第一检测信号时,控制电路2输出第一充电信号至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使得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在接收到第一充电信号后对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的电池进行充电;当电池检测电路1检测到第一电池装入位51和第二电池检测位52中均含有电池时,电池检测电路1输出第二检测信号至控制电路2,当控制电路2接收到第二检测信号时,控制电路2输出第二充电信号至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使得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在接收到第二充电信号后对第一电池装入位51和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的电池进行充电;如此,通过设置电池检测电路1来检测电池电路5中的电池数量,并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电路2,使得控制电路2可根据检测结果控制与电池节数相对应的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或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来对电池电路中的电池进行充电,实现了电池充电模式的自动切换,从而不仅方便了用户的使用,而且避免了由于电子设备内置的充电集成电路的充电模式与放置于设备中的电池节数不匹配而导致的安全问题,提高了电子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n0043]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电池检测电路1包括第一检测电路101和第二检测电路102,第一检测电路101包括第一电阻R58和第二电阻R54,第二检测电路102包括第三电阻R24和第四电阻R29;第二电阻R54的一端与电池电路5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二电阻R54的另一端分别与控制电路2的输入端和第一电阻R58的一端电连接,第一电阻R58的另一端接地,第四电阻R29的一端与电池电路5的输出端电连接,第四电阻R29的另一端分别与控制电路2的输入端和第三电阻R24的一端电连接,第三电阻R24的另一端接地;
[n0044]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2包括单片机U2,单片机U2的VSS引脚接地,第二电阻R54的一端与第一电池装入位51的正极电连接,第二电阻R54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U2的4V2_AD引脚和第一电阻R58的一端电连接,第一电阻R58的另一端接地,第四电阻R29的一端与第二电池装入位52的正极电连接,第四电阻R29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U2的8V4_AD引脚和第三电阻R24的一端电连接,第三电阻R24的另一端接地;
[n0045] 在本实施例中,当通过第一电阻R58和第二电阻R54检测到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含有电池时,第一检测电路101输出高电平信号至单片机U2的4V2_AD引脚,且当通过第三电阻R24和第四电阻R29检测到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不含电池时,第二检测电路102输出低电平信号至单片机U2的8V4_AD引脚,此时单片机U2根据接收到的电平信号判定电池电路5中含有单节电池并输出第一充电信号至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使得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对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的电池进行充电;
[n0046] 相反,当通过第一电阻R58和第二电阻R54检测到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含有电池时,第一检测电路101输出高电平信号至单片机U2的4V2_AD引脚,且当通过第三电阻R24和第四电阻R29检测到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含有电池时,第二检测电路102输出高电平信号至单片机U2的8V4_AD引脚,此时单片机U2根据接收到的电平信号判定电池电路5中含有双节电池并输出第二充电信号至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使得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对第一电池装入位51和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的电池进行充电。
[n0047]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还包括单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6;其中,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的输出端通过单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6与电池电路5的输入端电连接。
[n0048]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通过在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的输出端与电池电路5的输入端之间的通路上设置单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6,可起到防反接保护的作用,避免当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的电池被放反而处于反接状态时仍对电池电路5中的电池进行充电而烧坏电池甚至烧坏整个电路。具体地,在电池电路5中含有单节电池的情况下,当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的电池正确放置时,单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6闭合,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可对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的电池进行正常的充电;而当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的电池被放反时,单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6断开,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输出至电池电路5中的充电电流被阻断,使得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的电池无法进行充电,从而起到防反接保护的作用。
[n0049]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还包括双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7;其中,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的输出端通过双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7与电池电路5的输入端电连接。
[n0050]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通过在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的输出端与电池电路5的输入端之间的通路上设置双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7,可起到防反接保护的作用,避免当第一电池装入位51或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的电池被放反而处于反接状态时仍对电池电路5中的电池进行充电而烧坏电池甚至烧坏整个电路。具体地,在电池电路5中含有双节电池的情况下,当第一电池装入位51和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的电池均正确放置时,双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7闭合,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可对第一电池装入位51和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的电池进行正常的充电;当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的电池被放反时,双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7断开,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输出至电池电路5中的充电电流被阻断,使得第一电池装入位51和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的电池均无法进行充电;而当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的电池被放反时,单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6断开,使得控制电路2据此不输出第二充电信号至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进而使得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停止对第一电池装入位51和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的电池进行充电;从而起到防反接保护的作用。
[n0051]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单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6包括第一场效应管Q8,第一场效应管Q8的源极与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8的栅极与电池电路5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8的漏极与电池电路5的输入端电连接;
[n0052]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场效应管Q8为P沟道MOS管,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包括充电芯片U1,充电芯片U1的GND引脚接地,第一场效应管Q8的源极与充电芯片U1的SW引脚电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8的栅极与第一电池装入位51的负极电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8的漏极与第一电池装入位51的正极电连接;
[n0053]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含有电池且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不含电池时,若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的电池处于反接状态,则第一场效应管Q8的栅极相对于其源极的电压小于预设的值,由于P沟道MOS管的特性,此时第一场效应管Q8截止,由充电芯片U1的SW引脚输出至第一电池装入位51的正极的充电电流被阻断,使得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的电池无法进行充电,从而起到防反接保护的作用,避免当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的电池被放反而处于反接状态时仍对电池进行充电而烧坏电池甚至烧坏整个电路。
[n0054]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双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7包括第二场效应管Q12,第二场效应管Q12的源极与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12的栅极与电池电路5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12的漏极与电池电路5的输入端电连接;
[n0055]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场效应管Q12为P沟道MOS管,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包括充电芯片U5,充电芯片U5的GND引脚接地,第二场效应管Q12的源极与充电芯片U5的BATT引脚电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12的栅极与第二电池装入位52的负极电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12的漏极与第二电池装入位52的正极电连接;
[n0056]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电池装入位51和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均含有电池时,若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的电池处于反接状态,则第二场效应管Q12的栅极相对于其源极的电压小于预设的值,由于P沟道MOS管的特性,此时第二场效应管Q12截止,由充电芯片U5的BATT引脚输出至第二电池装入位52的正极的充电电流被阻断,使得第一电池装入位51和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的电池均无法进行充电;而当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的电池处于反接状态时,第一场效应管Q8的栅极相对于其源极的电压小于预设的值,由于P沟道MOS管的特性,此时第一场效应管Q8截止,使得单片机U2据此控制充电芯片U5停止对第一电池装入位51和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的电池进行充电;从而起到防反接保护的作用,避免当第一电池装入位51或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的电池被放反而处于反接状态时仍对电池进行充电而烧坏电池甚至烧坏整个电路。
[n0057]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还包括充电接口8和充电检测电路9;其中,充电接口8的输出端分别与充电检测电路9的输入端、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的输入端、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的输入端电连接;充电检测电路9的输出端与控制电路2的输入端电连接,且充电检测电路9用于当检测到充电接口8的输出电压超过预设电压阈值时,输出充电开启信号至控制电路2,以使控制电路2输出第一充电信号至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或者输出第二充电信号至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
[n0058]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接口8可为USB Type-C等类型的充电接口,当需要对电池进行充电时,将充电接口8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连接;当充电接口8外接电源且充电检测电路9检测到充电接口8输出的电压超过预设电压阈值时,充电检测电路9输出充电开启信号至控制电路2;若控制电路2接收到电池检测电路1输出的第一检测信号,则控制电路2在接收到充电开启信号的同时输出第一充电信号至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在接收到第一充电信号后输出充电电流至电池电路5,以对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的电池进行充电;若控制电路2接收到电池检测电路1输出的第二检测信号,则控制电路2在接收到充电开启信号的同时输出第二充电信号至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在接收到第二充电信号后输出充电电流至电池电路5,以对第一电池装入位51和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的电池进行充电。
[n0059]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充电检测电路9包括第五电阻R8和第六电阻R7;第六电阻R7的一端与充电接口8的输出端电连接,第六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控制电路2的输入端和第五电阻R8的一端电连接,第五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
[n0060]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接口8包括充电接口芯片J1,充电接口芯片J1的三个GND引脚接地,第六电阻R7的一端与充电接口芯片J1的VBUS引脚电连接,第六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U2的USB_EN引脚和第五电阻R8的一端电连接,第五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
[n0061] 在本实施例中,当通过第五电阻R8和第六电阻R7检测到充电接口芯片J1的VBUS引脚输出的电压超过预设电压阈值(例如5V)时,充电检测电路9输出高电平信号至单片机U2的USB_EN引脚,单片机U2的USB_EN引脚在接收到该高电平信号的同时,单片机U2根据对电池电路5中的电池节数的判定结果输出对应的充电信号;若判定电池电路5中含有单节电池,则单片机U2输出第一充电信号至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使得充电芯片U1的SW引脚输出充电电流至第一电池装入位51的正极,以对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的电池进行充电;若判定电池电路5中含有双节电池,则单片机U2输出第二充电信号至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使得充电芯片U5的BATT引脚输出充电电流至第二电池装入位52的正极,以对第一电池装入位51和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的电池进行充电。
[n0062]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还包括单节电池充电开关10;其中,充电接口8的输出端通过单节电池充电开关10与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的输入端电连接,单节电池充电开关10与控制电路2的输出端电连接,且单节电池充电开关10用于当接收到控制电路2发送的第一充电信号时,由断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
[n0063] 在本实施例中,在电池电路5中含有单节电池的情况下,当充电接口8外接电源且充电检测电路9检测到充电接口8输出的电压超过预设电压阈值时,充电检测电路9输出充电开启信号至控制电路2,控制电路2在接收到充电开启信号的同时输出第一充电信号至单节电池充电开关10,使得单节电池充电开关10由断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充电接口8输出的充电电流经单节电池充电开关10输送至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在接收到充电电流后,输出充电电流至电池电路5,以对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的电池进行充电。
[n0064]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还包括双节电池充电开关11;其中,充电接口8的输出端通过双节电池充电开关11与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的输入端电连接,双节电池充电开关11与控制电路2的输出端电连接,且双节电池充电开关11用于当接收到控制电路2发送的第二充电信号时,由断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
[n0065] 在本实施例中,在电池电路5中含有双节电池的情况下,当充电接口8外接电源且充电检测电路9检测到充电接口8输出的电压超过预设电压阈值时,充电检测电路9输出充电开启信号至控制电路2,控制电路2在接收到充电开启信号的同时输出第二充电信号至双节电池充电开关11,使得双节电池充电开关11由断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充电接口8输出的充电电流经双节电池充电开关11输送至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在接收到充电电流后,输出充电电流至电池电路5,以对第一电池装入位51和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的电池进行充电;
[n0066] 此外,在电池电路5中含有双节电池的情况下,若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的电池处于反接状态,则控制电路2控制双节电池充电开关11断开,此时由充电接口8输出至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的充电电流被双节电池充电开关11阻断,使得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无法对第一电池装入位51和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的电池进行充电,以达到防反接保护的目的。
[n0067]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单节电池充电开关10包括第三场效应管Q16A和第四场效应管Q16B;其中,第三场效应管Q16A的源极接地,第三场效应管Q16A的栅极与控制电路2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16A的漏极与第四场效应管Q16B的栅极电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16B的源极与充电接口8的输出端电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16B的漏极与单节电池充电电路3的输入端电连接;
[n0068]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场效应管Q16A属于源极接地的低端驱动的情况,故优选为N沟道MOS管,第四场效应管Q16B属于源极接供电电源的高端驱动的情况,故优选为P沟道MOS管;第三场效应管Q16A的源极接地,第三场效应管Q16A的栅极与单片机U2的4V2_CE引脚电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16A的漏极与第四场效应管Q16B的栅极电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16B的源极与充电接口芯片J1的VBUS引脚电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16B的漏极与充电芯片U1的VIN引脚电连接;
[n0069] 在本实施例中,当通过第一电阻R58和第二电阻R54检测到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含有电池时,第一检测电路101输出高电平信号至单片机U2的4V2_AD引脚,且当通过第三电阻R24和第四电阻R29检测到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不含电池时,第二检测电路102输出低电平信号至单片机U2的8V4_AD引脚,此时单片机U2根据接收到的电平信号判定电池电路5中含有单节电池;当充电接口8外接电源,第五电阻R8和第六电阻R7检测到充电接口芯片J1的VBUS引脚输出的电压超过预设电压阈值(例如5V)时,充电检测电路9输出充电开启信号至单片机U2的USB_EN引脚,单片机U2在接收到充电开启信号时,通过其4V2_CE引脚发送高电平信号至第三场效应管Q16A的栅极,由于N沟道MOS管的特性,第三场效应管Q16A导通并通过其漏极发送电平信号至第四场效应管Q16B的栅极,由于P沟道MOS管的特性,第四场效应管Q16B导通,单节电池充电开关10此时为导通状态,同时,单片机U2通过其8V4_CE引脚发送低电平信号至第五场效应管Q1A的栅极,由于N沟道MOS管的特性,第五场效应管Q1A截止且无法通过其漏极发送电平信号至第六场效应管Q1B的栅极,由于P沟道MOS管的特性,第六场效应管Q1B截止,双节电池充电开关11此时为关断状态;在该情况下,充电接口芯片J1通过其VBUS引脚输出的充电电流经单节电池充电开关10输送至充电芯片U1的VIN引脚,充电芯片U1在接收到充电电流后通过其SW引脚将充电电流输出至第一电池装入位51的正极,对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的电池进行充电。
[n0070]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双节电池充电开关11包括第五场效应管Q1A和第六场效应管Q1B;其中,第五场效应管Q1A的源极接地,第五场效应管Q1A的栅极与控制电路2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五场效应管Q1A的漏极与第六场效应管Q1B的栅极电连接,第六场效应管Q1B的源极与充电接口8的输出端电连接,第六场效应管Q1B的漏极与双节电池充电电路4的输入端电连接;
[n0071]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场效应管Q1A属于源极接地的低端驱动的情况,故优选为N沟道MOS管,第六场效应管Q1B属于源极接供电电源的高端驱动的情况,故优选为P沟道MOS管;第五场效应管Q1A的源极接地,第五场效应管Q1A的栅极与单片机U2的8V4_CE引脚电连接,第五场效应管Q1A的漏极与第六场效应管Q1B的栅极电连接,第六场效应管Q1B的源极与充电接口芯片J1的VBUS引脚电连接,第六场效应管Q1B的漏极与充电芯片U5的两个SW引脚电连接;
[n0072] 在本实施例中,当通过第一电阻R58和第二电阻R54检测到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含有电池时,第一检测电路101输出高电平信号至单片机U2的4V2_AD引脚,且当通过第三电阻R24和第四电阻R29检测到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含有电池时,第二检测电路102输出高电平信号至单片机U2的8V4_AD引脚,此时单片机U2根据接收到的电平信号判定电池电路5中含有双节电池;当充电接口8外接电源,第五电阻R8和第六电阻R7检测到充电接口芯片J1的VBUS引脚输出的电压超过预设电压阈值时,充电检测电路9输出充电开启信号至单片机U2的USB_EN引脚,单片机U2在接收到充电开启信号时,通过其4V2_CE引脚发送低电平信号至第三场效应管Q16A的栅极,由于N沟道MOS管的特性,第三场效应管Q16A截止且无法通过其漏极发送电平信号至第四场效应管Q16B的栅极,由于P沟道MOS管的特性,第四场效应管Q16B截止,单节电池充电开关10此时为关断状态,同时,单片机U2通过其8V4_CE引脚发送高电平信号至第五场效应管Q1A的栅极,由于N沟道MOS管的特性,第五场效应管Q1A导通并通过其漏极发送电平信号至第六场效应管Q1B的栅极,由于P沟道MOS管的特性,第六场效应管Q1B导通,双节电池充电开关11此时为导通状态;在该情况下,充电接口芯片J1通过其VBUS引脚输出的充电电流经双节电池充电开关11输送至充电芯片U5的两个SW引脚,充电芯片U5在接收到充电电流后通过其BATT引脚将充电电流输出至第二电池装入位52的正极,对第一电池装入位51和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的电池进行充电。
[n0073] 此外,在电池电路5中含有双节电池的情况下,若第一电池装入位51中的电池处于反接状态,则单片机U2通过其8V4_CE引脚发送低电平信号至第五场效应管Q1A的栅极,由于N沟道MOS管的特性,第五场效应管Q1A截止且无法通过其漏极发送电平信号至第六场效应管Q1B的栅极,由于P沟道MOS管的特性,第六场效应管Q1B截止,双节电池充电开关11此时为关断状态,在该情况下,原本充电接口芯片J1通过其VBUS引脚输出至充电芯片U5的两个SW引脚的充电电流被双节电池充电开关11阻断,使得充电芯片U5无法对第一电池装入位51和第二电池装入位52中的电池进行充电,以达到防反接保护的目的。
[n0074]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还包括低压线性稳压器12;低压线性稳压器12的输出端与控制电路2的输入端电连接,低压线性稳压器12的输入端与电池电路5的输出端电连接,低压线性稳压器12的接地端接地;
[n0075]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通过在控制电路2的输入端与电池电路5的输出端之间的通路上设置低压线性稳压器12,可起到稳压的作用,使得电池电路5中的电池可稳定地对控制电路2进行供电。
[n0076]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其中,该电子设备可以是对讲机等手持便携设备。
[n0077] 在本实施例中,得益于上述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的改进,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具有与上述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n0078]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及电子设备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n0079]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n0080]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检测电路、控制电路、单节电池充电电路、双节电池充电电路以及具有至少两个电池装入位的电池电路;其中,
所述电池检测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出端、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且所述电池检测电路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电池电路中含有单节电池时,输出第一检测信号至所述控制电路,以及当检测到所述电池电路中含有双节电池时,输出第二检测信号至所述控制电路;
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且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当接收到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时,输出第一充电信号至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以及当接收到所述第二检测信号时,输出第二充电信号至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
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且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用于当接收到所述第一充电信号时,对所述电池电路进行充电;
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且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用于当接收到所述第二充电信号时,对所述电池电路进行充电。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检测电路包括第一检测电路和第二检测电路,所述第一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二检测电路包括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
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还包括单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和/或双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其中,
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所述单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所述双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包括第一场效应管,所述双节电池反接保护开关包括第二场效应管;其中,
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还包括充电接口和充电检测电路;其中,
所述充电接口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充电检测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充电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且所述充电检测电路用于当检测到所述充电接口的输出电压超过预设电压阈值时,输出充电开启信号至所述控制电路,以使所述控制电路输出所述第一充电信号至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或者输出所述第二充电信号至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检测电路包括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接口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还包括单节电池充电开关和/或双节电池充电开关,其中,
所述充电接口的输出端通过所述单节电池充电开关与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单节电池充电开关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且所述单节电池充电开关用于当接收到所述控制电路发送的所述第一充电信号时,由断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
所述充电接口的输出端通过所述双节电池充电开关与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双节电池充电开关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且所述双节电池充电开关用于当接收到所述控制电路发送的所述第二充电信号时,由断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节电池充电开关包括第三场效应管和第四场效应管,所述双节电池充电开关包括第五场效应管和第六场效应管;其中,
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充电接口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单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充电接口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双节电池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还包括低压线性稳压器,所述低压线性稳压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低压线性稳压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低压线性稳压器的接地端接地。
[0010]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US7626360B2|2009-12-01|Charge-pump biased battery protection circuit
US6690559B2|2004-02-10|Charge/discharge type power supply
CN201699401U|2011-01-05|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保护电路
CN101938148B|2013-05-08|一种电池充电电路及电池供电设备
KR20110019085A|2011-02-25|이차전지
CN211629897U|2020-10-02|一种6串锂电池的隔离保护模块
CN106410897B|2019-02-15|电子烟及其电源结构
CN202121027U|2012-01-18|一种带有高精度电流保护电路的电池
CN214337605U|2021-10-01|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06099459U|2017-04-12|一种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激活电路
CN2174006Y|1994-08-10|多功能充电装置
US20110018497A1|2011-01-27|Current Sensing Circuit Disconnect Device and Method
CN201038807Y|2008-03-19|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充电器
CN103326433A|2013-09-25|便携式设备供电控制电路及便携式监护仪
CN211880123U|2020-11-06|一种充电器的输出保护装置
CN213959780U|2021-08-13|具有充电温度保护电路的一串电池
CN212649124U|2021-03-02|电池过放保护电路
CN207603256U|2018-07-10|一种钛酸锂电池管理芯片
CN210670645U|2020-06-02|一种太阳能路灯用控制系统
CN213185879U|2021-05-11|一种电荷泵电路
CN212543422U|2021-02-12|一种锂电池输出控制电路及多串锂电池保护板
KR102202012B1|2021-01-11|배터리팩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전력 시스템
CN214543674U|2021-10-29|开关切换电路、充电管理电路及无线充电式移动电源
TWI264842B|2006-10-21|Battery
CN208986660U|2019-06-14|一种具有防打火和防反接功能的智能充电电路及充电器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160693.6U|CN214337605U|2021-01-20|2021-01-20|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及电子设备|CN202120160693.6U| CN214337605U|2021-01-20|2021-01-20|单双节电池充电自识别电路及电子设备|
[返回顶部]